學生公開舉報導師,而且舉報的對象是院士,這在學術界還是頭一回。近年來,院士評選、資質審查和院士德行規(guī)范一直是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而透過王宇澄對自己導師的舉報,可以管窺中科院院士申報工作的部分細節(jié)。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王正敏教授被舉報了,舉報者是他的學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遞交了舉報 材料,內容涉及論文數(shù)目造假、專著抄襲以及臨床試驗造假等多個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規(guī)范的專著、論文獲得了院士頭銜。
王宇澄曾是王正敏的學生與親密助手。學生認為自己在導師評選院士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未獲回報。師徒最終反目。
學生舉報導師,披露中科院院士申報前的籌備細節(jié):一文多投,把已發(fā)表的專著拆分后再在自己擔任主編的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湊足論文數(shù)量;托人尋找“院士推薦人”,并一一上門游說。
中國頂級專家學術著作撰寫中的諸多細節(jié)也得以浮現(xiàn):“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抄襲。數(shù)十幅都是我按照指示從其他書籍上摳下來的,英文說明直接翻中文,沒有注明來源”.
王正敏的另一位學生用“雞毛蒜皮”來形容王宇澄的舉報。他始終認為,這只是利益糾葛下的鬧劇。
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王宇澄還曾兼任王正敏的秘書,是導師在單位最親密的伙伴。王正敏的傳呼機和個人郵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的身份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
抄襲與注水
王正敏出版的《耳顯微外科》一書中絕大部分圖片來源于Ugo Fisch教授編著的兩本專著。
王宇澄提供給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違規(guī)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最主要的指控,是關于著作抄襲。被抄襲者是王正敏的導師,也即王宇澄的“師爺”Ugo Fisch教授。
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出版于1989年。這本專著中,有一百多幅關于如何實施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Ugo Fisch教授的兩本專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術和鐙管切除術:技術手冊)》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Base(顱底顯微手術)》中的圖片相同。但《耳顯微外科》一書中,并未注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里,也未提及這兩本書。
南方周末記者翻閱3本書對比發(fā)現(xiàn),王正敏出版的《耳顯微外科》一書中絕大部分圖片來源于Ugo Fisch教授編著的兩本專著。這些被標注為由Ugo Fisch教授和其他合作者手繪的圖案被直接拿來引用。從圖片的形態(tài)來看,僅存在線條粗細和角度等略微差別。
“從嚴格學術規(guī)范上講,大量引用國外的著作而未注明出處均屬于抄襲。”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由上??萍嘉墨I出版社出版的《耳顯微外科》,所涉及的問題不只是抄襲。2005年前后,王宇澄擔任王正敏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選院士“湊”論文數(shù)目的全過程。其做法之一,便是將《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fā)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上。
熊丙奇認為,像王正敏這樣把自己的專著拆分成多篇論文發(fā)表或者是把一般的文章當做研究性的論文來申報,這和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有關系,“評價體系不***,過分地追求數(shù)量和檔次這都是不科學的做法。”
據(jù)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主辦,創(chuàng)刊于2001年,是一份雙月刊,自創(chuàng)刊起王正敏一直擔任該刊主編。
南方周末記者從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附件材料》中發(fā)現(xiàn),截至2005年4月3日,王正敏申報院士前,共發(fā)表論文271篇。但其中有88篇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發(fā)表。這88篇“論文”中,除了14篇是從《耳顯微外科》一書摘取之外,還有40余篇文章是作為非研究性文章發(fā)表在“發(fā)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
在王正敏當選院士時提供的271篇論文中,南方周末記者發(fā)現(xiàn),其中還有6篇文章屬于“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外兩處發(fā)表,在計算學術成果時,卻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對于院士申請而言,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饒恕的。”王宇澄說。而在8年前,正是在他的參與和幫助下,王正敏成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王正敏院士的另一位學生劉政(化名)用了“雞毛蒜皮”來形容王宇澄的舉報。“舉報的是八幾年很老的書了,那個年代知識產權概念很淡漠,科學界出書都東抄一段西抄一段。**后才有了大的變化”;“圈內的人都會覺得舉報內容挺可笑的,上面也查過,沒有實質性問題”.
劉政介紹,王正敏在圈內號稱“東方一只耳”,申報院士的核心材料其實是在“人工耳蝸和內耳細胞損傷修復機制”、“顱底顯微外科”等方面。“大醫(yī)院40歲以上的資深耳科醫(yī)生都清楚,他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師生情”
“我的親屬還幫助他尋找到了兩位院士推薦人。”
王宇澄與王正敏的師生情分開始于1999年。為了深造醫(yī)術,當時31歲的王宇澄離開了南京鼓樓醫(yī)院耳科大夫的職位,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王正敏是行業(yè)里頂尖的專家,我慕名到了上海。”王宇澄說,那時候對導師只有崇敬,只想跟他好好學習技藝。
不過,身擔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科主任職務的導師忙于手術和會議,并不總能見得到。王宇澄的課業(yè)和論文實際上是由“二老板”——導師小組中另一名專家指導的。因為表現(xiàn)優(yōu)秀,王宇澄從碩士生變更為碩博連讀,并獲得了留院的機會。
2003年,王宇澄被聘為王正敏的秘書,負責協(xié)助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當時告訴我,希望握拳力幫助他。”
在有王宇澄輔助工作后,2003年開始,王正敏開始寫作他的第三本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這本書出版于2005年院士增選之前。王宇澄參與了這本書的出爐過程,負責校對書中一些知識錯誤,并負責圖片編輯。王宇澄說:“那本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都是抄襲。數(shù)十幅圖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示從其他書籍上摳下來的,英文的說明就翻譯為中文,后來成書中并沒有注明這些圖片的來源。”
除了幫導師出版專著,王宇澄當時最緊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導師王正敏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敏從1999年開始就已經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申報了三次院士都沒當選。工程院院士重實踐,王正敏申請工程院院士順理成章,這次卻改弦更張,申請重視理論方面的科學院院士。
在原來資料上,王宇澄需要將王正敏新增加的專著、論文和科技獎項添加上去,并掃描裝幀成冊。“他原來有一百多篇論文,第二年提交材料時就有271篇了。”材料準備曠日持久,不過王正敏對他的工作十分滿意,夸獎他裝訂精美。
資料準備工作進行的同時,王正敏也開始帶著王宇澄拜訪院士,爭取推薦。“第一次他和院士們交談,我只是跟過去,后來就我自己去。”王宇澄說,自己的任務不僅是溝通關系,還會帶上能夠體現(xiàn)王正敏學術成果的書籍畫冊,言簡意賅給院士們介紹,說明這些成果的重大意義。
“我的親屬還幫助他尋找到了兩位院士推薦人。”王宇澄說,后來推薦王正敏的院士有7位,5位醫(yī)學學部院士,還有另外2位其他學部的院士。原本,推薦王正敏的院士中有人過世了,推薦人不足,王宇澄有親屬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就幫助聯(lián)系了兩名院士推薦人。
2005年12月,經過一段焦急的等待,中科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王正敏順利當選,成為了醫(yī)院唯一一位院士,王宇澄也發(fā)自內心為導師感到開心。“他是神一樣的人物,我當時根本不會懷疑他的著作有問題。”王宇澄說,直到后來他才發(fā)現(xiàn),當時院士申報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水分”論文,甚至是抄襲。
“我?guī)退暾埳狭嗽菏?,他卻拋棄了我。”王宇澄稱,王正敏在當選院士后對自己多方為難,導致他在醫(yī)院難以立足,這是他憤而舉報的原因。
王宇澄覺得“未獲回報”而舉報導師抄襲,學術界導師和學生間利益關系取代教學關系,恐怕也非孤例。
反目
“我付出了這么多,你不能這么對我。”
王正敏的另一名學生劉政也認為評選院士后的“回報問題”是師徒反目的原因,但他是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王宇澄希望有更多的資源更好的職位,但按照實力來說拿不到,被拒絕”;“王院士其實是個很老派很嚴肅的人,學生平時都不太能跟他親近”.
但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申報院士成功正是王宇澄與王正敏師生關系的轉折點。
“秘書的工作都屬雜事,會耽誤我的科研進步,但想著能跟他學習,我答應了。”王宇澄說。此前王正敏是他內心敬佩的師長,他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成為秘書之后,幫助導師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211重點學科等資料準備一個接著一個。
王宇澄的父親王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作為王正敏秘書的三年,兒子基本上都是早上7點起床,常常到深夜一兩點才休息。很多時候,王宇澄就直接睡在王正敏在醫(yī)院8號樓的辦公室中,床是用兩張條桌拼接起來的。2004年12月17日,正是申報院士材料準備的緊張階段,王宇澄在工作中暈倒導致左門牙跌斷,下唇被洞穿,縫了三針。“第二天繼續(xù)工作,直到院士評選結束,我一天都沒休息。”王宇澄說。
2006年春節(jié)過后,王宇澄與王正敏的關系沒有預兆地起了變化。“他主動找到我談話,說外面有人說我們搞小集團,以后你不要到我這里來了。”王宇澄回憶。
多名王正敏的同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王正敏有換秘書的“慣例”.此前,王正敏與數(shù)任秘書都不歡而散,有的人還因此離開了醫(yī)院,避走他處。
“我2006年本就應該提副教授,當時三個人參評,我的論文等等條件最好。”王宇澄說,等到第二年他才評上。之后有人提醒他,他之所以沒有第一年評上,就是因為他的導師王正敏不支持。這令旁人都感到大惑不解。
之后,王宇澄接連遭遇挫折。他未能進入科室的耳科組,提職稱也總被要求“禮讓”,他感到自己工作全無希望了。2011年,王宇澄前往瑞士蘇黎世大學進修三個月,跟隨王正敏曾經的導師Ugo Fisch教授學習。學成歸來后,他發(fā)現(xiàn)醫(yī)院多了新規(guī)定,必須進院到達一定年限才能做手術,而他正好在“紅線”之外。
王宇澄認為,正是自己的導師在故意為難自己。“我付出了這么多,你不能這么對我。”王宇澄說自己曾找到導師,希望他高抬貴手給自己一條生路,但是王正敏表示這都是醫(yī)院領導決定的,他并沒做什么。
王宇澄決定反擊,借助自己曾擔任王正敏秘書的便利,收集王正敏在臨床實驗數(shù)據(jù)、論文數(shù)目、著作抄襲等方面的問題。
“沒什么好說的”
當年大家都這么做,這是學界的原罪。
2012年1月12日,王宇澄帶著他搜集的“證據(jù)”去見導師,希望王正敏不再為難他。“談完之后,我就被趕去門診了。”王宇澄說。
一對師徒由此徹底反目。王宇澄開始更大規(guī)模地在網絡上披露自己導師、院士王正敏學術造假的信息。
這些指控中,有些是證據(jù)確鑿的,比如抄襲;有些則是捕風捉影,比如王正敏博士學位造假——2013年11月12日,蘇黎世大學媒體與公關部負責人Sylvia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郵件回復中證實,王正敏畢業(yè)之后通過《面神經拉伸受損試驗》的論文答辯并獲得了博士學位。該論文現(xiàn)在在該校圖書館的論文庫里依然可以查詢。
也是在2012年年初,王宇澄開始向所在的醫(yī)院領導反應王正敏學術不端的問題,但并無結果。2012年2月,王宇澄向復旦大學學術規(guī)范委員會提交了舉報材料。
2013年8月19日,在經過了長達一年半的研討之后,復旦大學學術規(guī)范委員會出具了調查報告。報告認為,王正敏的博士學位經過國家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不存在造假行為。對于圖片、內容抄襲的質疑,學術規(guī)范委員會認為有大量圖片的確與Ugo Fisch專著中的圖片雷同,這僅僅是“不規(guī)范”而已。但因Ugo Fisch教授曾為王正敏的書寫序,這表明原作者無異議,因此不違規(guī)。
復旦大學在2011年的《復旦大學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規(guī)定》中明文規(guī)定,“將他人論著中的內容,錄作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處”,“將外文作品的全部或部分翻譯或改寫作為自己著作的內容,而不加明顯的注釋的行為等”均屬于抄襲。其中并無“被剽竊者無異議便不屬于剽竊”的規(guī)定。
復旦大學學術規(guī)范委員會的報告認定了王正敏“一稿多投”及在自己學生的論文上署自己名字,并且作為自己學術成果的情況;同時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有“不實事求是”行為,報告認為王正敏應就院士申報論文材料中存在不實事求是的做法“向中國科學院做出說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候選人行為守則》明文規(guī)定,“被推薦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對材料的真實性負責,包括不得編造學術、專業(yè)技術經歷和國籍證明,不得作虛假陳述,不得提供關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實信息,“有科研不端行為的,應當如實向推薦者說明,不得隱瞞”.
王正敏是否已經按照復旦大學學術規(guī)范委員會的要求,“向中國科學院做出說明”南方周末記者不得而知。“這根本就是誣告誣陷。”2013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記者撥通了王正敏院士的電話,他語氣略顯激動地謝絕了采訪請求。他說,關于舉報一事復旦大學與中科院都已有調查結論,自己不便多言。對于被學生王宇澄舉報的尷尬,他說自己作為導師,“對這種人沒什么好說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的院士在電話中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院士是一種終身榮譽,對待學術造假是零容忍的,就連瑕疵也容忍不了。在增選院士的過程中,推薦單位和被推薦人必須對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一旦發(fā)現(xiàn)任何形式的造假都會被警告,嚴重的話會取消推薦單位的下一次推薦資格。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候選院士的過程中,如果候選人有任何形式的造假被發(fā)現(xiàn),必然會落選。2005年中科院增選院士時,一位候選人就僅僅是因為論文署名排序問題而落選。
王宇澄的舉報尚未有效果,卻引發(fā)了師門之內的爭議,有人支持,也有人覺得這樣有辱斯文。“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舉報自己的老師,大逆不道。”如今身在廣東某醫(yī)院的耳鼻喉科醫(yī)師劉政與王宇澄其實是前后腳入學的師兄弟,他始終覺得這是一場利益糾葛下的鬧劇。
但他并沒有否認導師著作的“瑕疵”,只是認為這些不規(guī)范是時代的產物,“當年大家都這么做,這是學界的原罪”.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xù)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專業(yè)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