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胞漿菌?。℉istoplasmosis)是一種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感染所致的原發(fā)性深部真菌病,組織胞漿菌病在我國十分罕見。現(xiàn)將本院收住1例組織胞漿菌病患者報道如下。
病例簡介:
一般資料:患者女,56歲;退休工人。
主訴:持續(xù)性咳嗽伴乏力、盜汗40余天。
病史:患者入院40余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咳嗽,為陣發(fā)性干咳,晝輕夜重,伴乏力、夜間盜汗,無畏寒發(fā)熱、咳痰、咯血、胸悶、氣急、胸痛、關節(jié)腫痛、惡心、嘔吐等癥狀。2周后咳嗽加重,伴咳嗽時胸痛,于當?shù)蒯t(yī)院就診,胸片檢查示左下肺感染性病變伴左側(cè)胸膜反應。曾先后予“麗扶欣,氟羅沙星”治療21d無明顯好轉(zhuǎn),咳嗽、乏力加重而來本院門診,以“左下肺炎”收住入院?;颊咂剿伢w健,無基礎疾病,無過敏史及放射線、毒物接觸史,養(yǎng)有家犬一只,一胞姐死于“胃癌”。
體格檢查:T36.7℃,P103次/min,R19次/min,BP122/68mmHg;神志清,精神可,皮膚鞏膜無黃染,全身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兩肺聽診呼吸音粗,左下肺聞及少量濕音,心臟聽診無殊;腹平軟,雙下肢無凹陷性浮腫。
初步診斷: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肺結核
輔助檢查:
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8×109/L,紅細胞(RBC)4.9×1012/L,血紅蛋白(Hb)12.5g/dl。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GPT)15U/L,乳酸脫氫酶(LDH)109U/L,血總膽紅素(TB)0.73mg/dl,直接膽紅素(DB)0.19mg/dl,間接膽紅素(IB)0.54mg/dl,血白蛋白(Alb)3.78g/dl,血肌酐(Scr)0.85mg/dl,血尿素氮(BUN)15.7mg/dl,尿酸4.91mg/dl。血腺苷脫氨酶(ADA)4.2U/L,血沉(ESR)2mm/h,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11.9s,血漿凝血酶時間(TT)19.5s;血抗結核抗體陰性,血HIV陰性,T細胞亞群CD3細胞56%,輔助CD4細胞36%,抑制CD8細胞20%,CD4/CD81.8。多次痰培養(yǎng)未見致病菌生長,痰找抗酸桿菌4次陰性,痰涂片未檢到絲狀真菌,痰找腫瘤細胞陰性。
肺功能顯示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2.32L,占正常預計值71.9%;用力肺活量(FVC)2.74L,占正常預計值83%;潮氣量(VT)0.44L,占正常預計值115.3%;彌散功能(TLCoSB)7.60mmol/(min·kPa),占正常預計值72.1%;彌散功能(TLCoSB)7.6mmol/(min·kPa),占正常預計值71.9%;FEV1/FVC73.24%;最大自主通氣量(MVV)91.65L,占正常預計值88.7%;殘氣量占肺總量值(RV/TLC-He)38.00%,結果提示通氣功能正常,彌散功能輕度降低,氣道阻力正常。
治療:入院后予羅氏芬針2g1次/d,希舒美片0.5g1次/d,連續(xù)3d抗感染治療,14d后患者癥狀無明顯緩解,復查胸部CT示左下肺多個斑片狀密度增高影,邊界欠清,未見腫大淋巴結,遂在CT引導下行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肺組織標組織胞漿菌病理示見大量多核巨細胞及上皮樣細胞,但未見干酪樣壞死,高碘酸無色品紅法(PAS)染色見球孢子性真菌感染,考慮肺組織胞漿菌。穿刺物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陰性,抗酸染色陰性,結核菌(TB)DNA陰性。診斷為肺組織孢漿菌病??紤]患者年紀大,兩性霉素B難以耐受,予伊曲康唑治療,先以0.1g靜脈滴注,2次/d,10d后改為0.25g靜脈滴注,2次/d,2周后改為0.25g靜脈滴注,1次/d,治療21d后復查胸片、CT見病灶明顯吸收好轉(zhuǎn)出院,伊曲康唑減量至口服0.1g,1次/d。1個月后復診,癥狀完全消失,胸片已完全吸收。
病例討論:
組織胞漿菌病是一種由莢膜組織胞漿菌(Histiplasma capsulatum)感染所致的原發(fā)性深部真菌病,常經(jīng)呼吸道傳染,侵犯肺部引起急性肺損害。莢膜組織胞漿菌1905年由巴拿馬病理學家SamnelDurling首先發(fā)現(xiàn),它屬雙相性真菌,在組織內(nèi)呈酵母型,在室溫和泥土中呈菌絲型。它常在鳥類和蝙蝠磊糞便污染的土壤中生長,一旦環(huán)境條件惡劣時,它就形成孢子懸浮于空氣中,當人們吸入本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發(fā)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損者,如惡性病,或用大量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如腎移植,或吸入大量孢子后,形成肺部病灶,通過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嚴重者可引起進行性全身播散,主要累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如骨髓、肝、脾等;也可出現(xiàn)其他臨床癥狀及表現(xiàn)形式如皮膚損害。病情有輕、有重,但播散型常預后嚴重。莢膜組織胞漿菌病呈全球分布,但以南美為主,主要在美國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但肺組織胞漿菌病在我國十分罕見,尤其是急性活動期的患者。
1955年發(fā)現(xiàn)的1例為歸國華僑,至今國內(nèi)個案報道僅有散發(fā)個案報道,且常有將馬尼菲青霉菌病誤診為組織胞漿菌病。組織胞漿菌病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90%~95%的患者無癥狀,故雖然急性病例很少,但組織胞漿菌素皮膚試驗呈陽性反應的人并不少見。少數(shù)患者可有咳嗽、咳痰、發(fā)熱、胸痛、咯血、呼吸困難、盜汗、消瘦,急性肺型患者有畏寒、發(fā)熱、咳嗽、胸痛、肌肉痛及體重減輕等癥狀,惡化時可出現(xiàn)貧血,白細胞減少,進行性肝、脾腫大,皮膚、粘膜潰瘍,全身淋巴結腫大。
組織胞漿菌病無論有無臨床癥狀,胸部X線片或CT上的特征為多發(fā)性病灶,散布于單側(cè)或雙側(cè)肺,呈播散型浸潤、肺炎癥性浸潤、或結節(jié)狀病灶,少數(shù)患者呈慢性空洞性改變,肺門淋巴結常腫大,導致結核或腫瘤誤診,尤其是單結節(jié)病灶。組織胞漿菌病的確診有賴于真菌培養(yǎng),從體內(nèi)分離出HC是診斷組織胞漿菌病的金標準。痰、尿、血、骨髓、胸水及其他分泌物涂片或培養(yǎng)分離出莢膜組織胞漿菌,或病理組織切片發(fā)現(xiàn)酵母型真菌,可以確診。組織胞漿菌可在肺及其他組織器官形成上皮樣肉芽腫、結核樣結節(jié)、干酪樣壞死及鈣化,部分變?yōu)榭斩矗苌倩?,孢子呈圓形或卵圓形,有莢膜3μm大小,寄生于組織細胞或巨噬細胞內(nèi),用蘇木素-伊紅、吉姆薩、PAS或革蘭染色都能顯示細胞內(nèi)的孢子,但必須與其他酵母和原蟲鑒別,特別是馬尼菲青霉菌。
本例組織胞漿菌病患者既往體健,無免疫系統(tǒng)疾病,無基礎疾病,無長期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史,其T細胞亞群也基本正常,其吸入史不明確,可能與養(yǎng)狗污染有關,也可能與居住建筑物陳舊,塵土飛揚導致吸入孢子有關。組織胞漿菌病起病癥狀主要為干咳、乏力、盜汗,病變局限于肺部,胸部X線片即可見左肺下葉多發(fā)片狀陰影,但未見縱隔淋巴結的腫大。診斷首先需排除結核,經(jīng)多次痰找抗酸桿菌陰性及PPD試驗陰性,基本可排除肺結核。其次,老年患者反復感染不愈,需排除腫瘤可能性,本例患者在抗感染2周無效的情況下,立即行經(jīng)皮肺穿刺,通過病理明確診斷。
大多數(shù)患者無需治療而自愈。本例組織胞漿菌病患者雖然平時身體健康,免疫力尚強,病變局限于肺部,但考慮患者年齡大,且癥狀持續(xù)無好轉(zhuǎn),且已有輕度肺功能損害,故予抗真菌治療。兩性霉素B為首選用藥,但患者難以耐受,故予伊曲康唑治療,1個月后,患者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