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各種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發(fā)展的必經階段,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礎。正常肝臟細胞含有肝細胞、庫普弗細胞、肝竇內皮細胞、肝星形細胞(HSC)。在病毒性肝炎、鐵銅代謝異常、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作用下,相關細胞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這些細胞因子首先與肝星形細胞(HSC)膜上受體結合,然后通過不同或相同的胞內信號轉導系統(tǒng)(JNK/MAPK信號通路、JAK/STAT通路、TGF-β和PDGF介導的信號轉導通路等)傳遞,在某些轉錄因子的作用下,轉導信號入核,從而啟動DNA復制、轉錄及翻譯表達過程,實現(xiàn)肝星形細胞(HSC)活化、增殖、轉型并分泌細胞外基質(ECM),最終導致肝纖維化的發(fā)生。其特點表現(xiàn)為:以膠原蛋白為主的細胞外基質各成分合成增多,降解相對不足,過多沉積在肝內。肝纖維化進一步發(fā)展引起肝小葉改建、假小葉和結節(jié)形成,最終致肝硬化。Safadi等研究表明肝纖維化在去除損傷因素后尚有逆轉的可能。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肝星形細胞(HSC)是肝臟合成ECM的主要細胞,肝星形細胞(HSC)的活化與增殖是肝纖維化形成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包括細胞增生并合成ECM、釋放膠原酶及其抑制物等過程?,F(xiàn)將肝星形細胞(HSC)與肝纖維化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肝星形細胞(HSC)的一般性質和功能
1876年德國VonKupffer首次描述星形細胞,肝星形細胞又稱肝貯脂細胞(fat-storingcells,F(xiàn)SCs)、脂細胞(1ipocyte)、維生素A貯存細胞(vitaminA-storingcells)、竇周細胞(pericyte)和伊東細胞(Itocel1)等,是肝臟的一種非實質細胞,位于肝竇內皮細胞與肝細胞之間的竇周間隙(Disse間隙)內。正常情況下,肝星形細胞(HSC)約占肝細胞總數(shù)的8%~13%,占非實質細胞的33%。其形態(tài)不規(guī)則,胞體呈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常伸出數(shù)個樹枝狀突起包圍竇壁,其星形偽足包繞5~6個肝細胞,因此得名為肝星形細胞。肝星形細胞(HSC)胞質內有1~14個直徑為1μm~2μm的富含維生素A和三酰甘油的脂滴。
正常情況下,肝星形細胞(HSC)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儲存脂肪,為肝細胞提供能源;
2)儲存和代謝維生素A,儲存體內80%左右的維生素A,對體內維生素A的穩(wěn)定起著重要調節(jié)作用;
3)合成和分泌膠原、蛋白多糖、中間絲、結蛋白、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等成分;
4)合成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及其組織抑制劑(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
5)調節(jié)肝竇內微循環(huán)。
2.肝星形細胞(HSC)的活化
正常情況下肝星形細胞(HSC)處于靜止狀態(tài)。在各種肝損傷因素刺激下,肝星形細胞(HSC)可經歷從靜止肝星形細胞(HSC)到具有增殖性、成纖維性和收縮性的肌成纖維樣細胞(MF)的轉化過程。當肝臟受到炎癥或機械刺激等損傷時,鄰近的細胞如肝細胞、庫普弗細胞、竇內皮細胞和血小板等通過旁分泌作用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TNF-α、TGF-β、IGF-1(胰島素生長因子)、HGF(肝細胞生長因子)、PDGF、ET-1(內皮素-1)等。使肝星形細胞(HSC)出現(xiàn)肌成纖維母細胞樣表型轉化,激活并導致細胞增殖、ECM合成增加。激活后的肝星形細胞(HSC)可自分泌TGF、PDGF、ET等細胞因子使活化得以持續(xù),此時即使除去原發(fā)因素,其纖維化過程仍會持續(xù)。
細胞因子、炎癥介質、ECM成分、過氧化物、乙醛等與相應肝星形細胞(HSC)膜受體結合,激活效應細胞內信號傳遞分子,最終導致基因表達所發(fā)生的變化是多條細胞內信號傳導通路控制的結果。其中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類特殊的細胞信號傳導蛋白。經上游激酶作用后發(fā)生蘇氨酸、絲氨酸雙位點磷酸化而激活,MAPK信號傳導通路被認為是許多信號通路的共同通道,其活化與肝星形細胞(HSC)的增殖密切相關。PDGF是肝星形細胞(HSC)最強烈的有絲分裂原,通過PDGF受體酪氨酸激酶介導的信號細胞傳導作用促進肝星形細胞(HSC)增殖。瘦素(Leptin)能通過激活JAK/STAT通路及H2O2依賴的ERK1/2通路激活肝星形細胞(HSC),并產生大量TIMP-1,促進纖維化進程。
活化后的肝星形細胞(HSC)其特征發(fā)生一系列改變:
1)形態(tài)學上表現(xiàn)為脂滴消失,胞體增大,伸出細長的偽足,呈現(xiàn)星形外觀。胞質中儲存的脂滴和維生素A減少或消失。胞質內粗面內質網增加、高爾基體發(fā)達,具有旺盛的蛋白質合成能力;
2)增生頻率增加,細胞大量增生,并且向肝損傷部位遷徙;
3)表達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波形蛋白及結蛋白。Niki等采用免疫印跡法研究發(fā)現(xiàn),波形蛋白及結蛋白在肝星形細胞(HSC)原代培養(yǎng)的第2~6d開始表達,α-SMA在原代培養(yǎng)的13d內其表達持續(xù)增加;
4)收縮性增強。肝星形細胞(HSC)收縮與內皮素(ET)和P物質等收縮因子有關,舒張與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等舒張因子有關。肝臟損傷時內皮細胞及活化的肝星形細胞(HSC)合成ET增加,作用于肝星形細胞(HSC)表面的特異性內皮素受體(ETR),引起細胞收縮,使肝竇血管阻力升高,致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進一步發(fā)展;
5)細胞外基質產生增多?;罨母涡切渭毎℉SC)可分泌I、Ⅲ、Ⅳ型膠原,板層素(LM),纖維連接蛋白(FN),層連蛋白(LN),腱蛋白(tenascin)和粗纖維調理素(un**n)等糖蛋白成分以及硫酸皮素、硫酸軟骨素和透明質酸(HA)等蛋白多糖,這些蛋白多糖是生成ECM的主要物質;
6)分泌趨化因子及細胞因子,參與炎癥反應及趨化作用?;罨母涡切渭毎℉SC)生成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肝細胞生長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xiàn)GF)和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1ike growth factor,IGF)及IL-6、IL-10等。同時表達多種受體:如TGF-β及其I型受體;PDGF及其受體;內皮素(ET)及其受體等。上述細胞因子和受體構成細胞因子的網絡調控(network of cytokines)系統(tǒng);
7)TIMP合成和分泌增加?;罨母涡切渭毎℉SC)是MMP及TIMP的主要來源細胞。肝星形細胞(HSC)激活后所分泌的TIMP-1、TIMP-2增加,抑制了MMP對ECM的降解;
8)分泌基質降解素及明膠酶,降解基底膜,破壞肝血竇;同時,肝血竇內皮細胞的窗孔消失,導致肝竇毛細血管化。
3.肝星形細胞(HSC)在HF恢復期的作用
在HF的恢復階段,活化肝星形細胞(HSC)的數(shù)目減少導致TIMP-1、TIMP-2下降,從而使MMP的活性恢復,ECM降解多于沉積。此外,包繞在活化肝星形細胞(HSC)周圍的整合素ανβ3配體的降解,可降低與活化肝星形細胞(HSC)表面整合素ανβ3的連結作用,抑制肝星形細胞(HSC)的增殖,促進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并誘導一種可溶性的、分泌MMP的肝星形細胞(HSC)表型出現(xiàn)。隨著活化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與活化肝星形細胞(HSC)相關的系列事件也將改善,HF由此逐漸趨向恢復。
4.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及其調控
在肝纖維化的逆轉過程中,隨著肝組織結構完整性的恢復,激活的肝星形細胞(HSC)數(shù)量會減少。導致肝星形細胞(HSC)數(shù)量減少有兩種可能:一是由激活表型轉化為靜止表型。二是發(fā)生細胞凋亡而死亡。研究表明,在肝纖維化恢復階段,主要是表現(xiàn)為激活狀態(tài)的肝星形細胞(HSC)凋亡而不是表型的轉化。
4.1 Fas(CD95/Apo-1)/Fas-L(CD95L/Apo-1-L)介導
肝星形細胞(HSC)凋亡主要通過死亡因子(FasL)及其相應的死亡因子受體(Fas,又稱CD95)介導的信號傳導途徑實現(xiàn)。Saile等在對星形細胞的凋亡及其調控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肝星形細胞(HSC)活化過程中有凋亡出現(xiàn),并且隨著活化過程的進展其表達Fas和FasL的量不斷增加。CD95(Fas)拮抗抗體能完全阻斷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而CD95(Fas)激動抗體可誘使高達95%的活化肝星形細胞(HSC)進入凋亡狀態(tài)并表達p53。表明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是通過Fas/FasL途徑啟動的。Gong等的體外培養(yǎng)實驗表明,外源性FasL可使原代培養(yǎng)晚期或傳代培養(yǎng)的肝星形細胞(HSC)發(fā)生凋亡。在肝星形細胞(HSC)的活化過程中,凋亡的調控蛋白bcl-2和P53均有升高,此二者啟動細胞凋亡信號。
4.2 p75/NGF(神經生長因子)介導
人和大鼠的肝星形細胞(HSC)表達低親和性的神經生長因子受體p75(NGF-R)。p75是腫瘤壞死因子(TNF)受體超家族成員,也是神經營養(yǎng)肽家族的一種受體。NGF是它的典型配體。Trim等發(fā)現(xiàn)在靜止狀態(tài)下培養(yǎng)的大鼠其肝星形細胞(HSC)不表達p75,在活化(7d)和高度活化(14d)狀態(tài)下則能檢測到p75的表達,且表達數(shù)量呈進行性增加。Oakley等采用原位雜交和免疫組織化學法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四氯化碳(CCL4)誘導肝臟損傷48h后肝臟表達NGF出現(xiàn)峰值,與肝星形細胞(HSC)出現(xiàn)最大凋亡率的時間相一致,并且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程度對NGF重組過程呈現(xiàn)劑量依賴性增加。表明肝臟發(fā)生纖維化損傷時所表達的NGF通過與位于肝星形細胞(HSC)表面的低親和力神經生長因子受體(Low affinity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LNGFR)P75結合,發(fā)揮調控活化肝星形細胞(HSC)凋亡數(shù)量的功能。
4.3 PBR(外周苯二氮卓類受體)/PBR-L介導
線粒體滲透性轉換孔道(permeability transitionlmre,**)包括PBR。PBR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8000,位于線粒體外膜上。靜止的肝星形細胞(HSC)不表達PBR,肝星形細胞(HSC)活化后開始表達PBR,活化第7~9d表達達到高峰,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也達到高峰,3w后檢測不到PBR的表達,肝星形細胞(HSC)因凋亡而大量消失。PBR選擇性配體1-(2-chloropheny1)-N-methyl-N(1-methylpropy1)-3-isoquinolinecarboxamide(PKIII-95)和4'-chlorodiazazepam(Ro5-4864)呈劑量依賴性地誘導肝星形細胞(HSC)凋亡。Fischer等研究表明,用選擇性PBR配體PKIII95和Ro5-4864可競爭性結合PBR。PKIII95可誘導蛋白激酶B/Akt、Bad的去磷酸化反應,并能下調凋亡抑制基因Bcl-2水平,促進肝星形細胞(HSC)凋亡。
4.4 整合素對肝星形細胞(HSC)凋亡的調控
整合素(integrin)是一類位于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受體分子家族,是介導ECM和肝星形細胞(HSC)相互作用的主要黏附受體。Iwarmto等研究發(fā)現(xiàn),可溶性整合素識別序列五肽GRGt-(Gly-Arg-Gly-asp-Ser)可拮抗整合素調節(jié)的原代培養(yǎng)的小鼠H細胞間的黏附作用,從而干擾整合素介導的肝星形細胞(HSC)與ECM的相互作用,使肝星形細胞(HSC)表達D53的量增加,bcl-2/bax的量下降,促使肝星形細胞(HSC)發(fā)生凋亡。
4.5 相關蛋白、促凋亡物質和細胞因子對肝星形細胞(HSC)凋亡的調控
肝臟損傷過程中產生的某些細胞因子參與凋亡的調控,如TNF-α和TGF-β可通過下調CD95L和p53的表達及上調bcl-xL和p21WAF1的表達減少活化星形細胞的凋亡。γ-干擾素(IFN-γ)可抑制肝星形細胞(HSC)合成膠原和非膠原基質,還可通過熱休克蛋白70(HSP70)依賴通道促進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實驗表明,TIMP-1能直接抑制激活的肝星形細胞(HSC)凋亡。此作用是通過抑制MMP實現(xiàn)的?;罨母涡切渭毎℉SC)可通過自分泌IL-10抑制I型膠原轉錄過程并刺激產生膠原酶而對HF產生負調控作用。此外,IL-10可通過上調FasL和Bax的表達、下調Bcl-2的表達促進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肝細胞生長因子(HGF)通過減少膠原蛋白表達抑制HF。其機制可能為HGF直接作用于肝星形細胞(HSC),使纖維化肝臟中肝星形細胞(HSC)的結蛋白和α-SMAmRNA表達減少。研究證實,CCAAT增強子結合蛋白(C/EBPs)與肝星形細胞(HSC)向脂肪細胞分化及去分化過程關系密切。并且該基因表達的改變與肝星形細胞(HSC)的激活有因果關系。過氧化物酶體增殖因子活化受體(PPARγ)在正常肝臟的靜止肝星形細胞(HSC)中呈高表達,但在體內、外肝星形細胞(HSC)激活過程中呈低表達。用PPARγ的特異激動劑(配體)15脫氧-12,l4前列腺素J2(15P**2)增強PPARγ的活性可以抑制體內、外肝星形細胞(HSC)的增殖和α1(I)膠原的表達。這種抑制作用可被PPARγ的拮抗劑GW9662所消除。此外,Bcl-2家族蛋白、cyt-c、凋亡誘導因子(AIF)等都在肝星形細胞(HSC)凋亡和調控中發(fā)揮著作用。
Lang等研究顯示,核因子κB(NF-κB)只表達于激活的肝星形細胞(HSC),能夠抑制TNF-α介導的活化肝星形細胞(HSC)所發(fā)生的凋亡,NF-κB的抗凋亡作用可能與其直接上調凋亡抑制因子、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1、2(TRAF1、2)、鋅指蛋白A20、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凋亡基因的表達相關。近年來的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與細胞凋亡關系密切。
Thirunavukkarasu等研究發(fā)現(xiàn),過氧化物可誘導大鼠肝星形細胞(HSC)凋亡,并認為這種作用與其促進細胞色素C釋放、使bax表達上調及增加細胞凋亡蛋白酶活性相關,其誘導的肝星形細胞(HSC)凋亡可被細胞凋亡蛋白酶抑制劑DEVD-fmk、抗氧化劑維生素E和過氧化物歧化酶等所抑制。
潘勤等采用熒光染色、流式細胞術、原位末端標記法、透射電鏡技術對原代肝星形細胞(HSC)的觀察表明,一定濃度的生長抑素(somatostatin,SST)可促進活化的肝星形細胞(HSC)凋亡,且呈明顯量效關系。
瘦素基因小干擾RNA(siRNA)表達載體可減少瘦素表達,抑制肝星形細胞(HSC)增殖并誘導其凋亡。
上述各種研究引起的凋亡機制可有效清除活化增殖的肝星形細胞(HSC),減少ECM合成,有助于肝組織結構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5.目前針對肝星形細胞(HSC)的抗肝纖維化治療
肝星形細胞(HSC)增殖和凋亡在肝纖維化的形成和逆轉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抑制肝星形細胞(HSC)增殖、誘導其凋亡是抗纖維化的重要策略。由于激活的肝星形細胞(HSC)是肝纖維化時ECM的主要來源細胞,以肝星形細胞(HSC)為靶標的治療措施逐漸成為抗肝纖維化的重要方法,其中主要包括抑制肝星形細胞(HSC)活化、增殖,誘導肝星形細胞(HSC)凋亡以及調節(jié)膠原合成和降解等方法。目前,抗氧化劑(如半胱氨酸、維生素E、蓬莪術酮、碘昔芬、S-腺昔甲硫氨酸、硫氧還蛋白、卵磷脂等)、TGF-β拮抗劑、信號轉導抑制劑、干擾素等可抑制肝星形細胞(HSC)活化的藥物已應用于臨床或處于試驗階段。在多靶點抑制肝星形細胞(HSC)活化的某些抗氧化劑(如腺苷蛋氨酸、小柴胡湯、水飛薊素、復方861等)可能比單靶點藥物更加有效。研究表明,α-干擾素能抑制肝星形細胞(HSC)增殖和膠原合成,下調I、Ⅲ型膠原基因表達,減少I、Ⅲ型膠原沉積,但是其對膠原酶無影響。Lu等的研究表明,α-干擾素可抑制肝星形細胞(HSC)激活,從而達到減輕肝纖維化的目的??舅谆撬猁}為一種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通過減少潛在TGF-β結合蛋白的連接,促進活性TGF-β的釋放,抑制肝星形細胞(HSC)活化與增殖。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能通過抑制酪氨酸磷酸化作用而抑制肝星形細胞(HSC)增殖與膠原合成。
中醫(yī)中藥治療慢性肝炎、肝纖維化主要以活血化瘀為主,療效顯著,毒性小,顯示出良好趨勢。草藥復方861可呈劑量依賴性地有效抑制人肝星形細胞(HSC)增殖,減少星形細胞中α-SMAmRNA的表達,表明其對肝纖維化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鱉甲煎口服液亦可通過抑制肝星形細胞(HSC)的增殖達到抗肝纖維化作用。研究已證實“益肝康”不僅有抑制肝星形細胞(HSC)活化、增殖及促肝星形細胞(HSC)凋亡的作用,還可通過抑制PDGF、TGF等促纖維化細胞因子的表達和加強抗脂質過氧化、促進膠原降解等作用發(fā)揮其抗肝纖維化功效。Zhao等研究表明,粉防己堿可抑制星形細胞激活,減少膠原累積,并可通過誘導細胞凋亡蛋白酶活性增加肝星形細胞(HSC)凋亡數(shù)量。銀杏葉提取物可通過抑制TIMP-1的表達及促進肝星形細胞(HSC)的凋亡減輕CCl4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劉成等研究證實“中藥血清”能明顯抑制損傷肝庫普弗細胞對肝星形細胞(HSC)的增殖與I型膠原產生的影響。楊玲等采用RT-PCR法發(fā)現(xiàn)“抗纖軟肝沖劑藥物血清”能顯著抑制肝星形細胞的TGFβ1mRNA的表達。王海南等研究發(fā)現(xiàn),“肝纖維化大鼠藥物血清”能降低TGFβ1活性。
雖然研究人員在抗肝纖維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經研制了許多抗肝纖維化的藥物,但多數(shù)藥物研究仍局限于動物實驗或細胞水平,應用于肝纖維化臨床治療依然任重道遠。
6.展望
肝纖維化是繼發(fā)于肝臟炎癥或損傷后修復過程中的炎癥反應,ECM在肝內過量沉積,最終導致肝硬化。肝纖維化的形成機制非常復雜,確切機制尚不清楚。肝星形細胞(HSC)作為肝纖維化發(fā)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正在受到廣泛關注。隨著對肝纖維化細胞分子生物學機制的進一步研究,以肝星形細胞(HSC)為靶標的治療措施逐漸成為抗肝纖維化的重要方法。作者認為目前肝星形細胞(HSC)活化、增殖引起肝纖維化以及肝纖維化的逆轉機理仍未明確。深入開展肝纖維化時細胞因子、趨化因子、轉錄因子等對肝星形細胞(HSC)調控作用機制的研究,尋找肝星形細胞(HSC)激活過程中的信號轉導通路,研制抑制肝星形細胞(HSC)活化促進其凋亡的藥物,對于預防、延緩乃至中斷肝纖維化的進程具有良好前景。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guī)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