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別名】
大麥芽、大麥糵、麥糵、大麥毛
【麥芽來源】
麥芽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fā)芽干燥而得。將麥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適宜溫、濕度,待幼芽長至約0.5cm 時,曬干或低溫干燥。
【麥芽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脾、胃經。
【麥芽性狀】
麥芽呈梭形,長8~12mm,直徑3~4mm。表面淡黃色,背面為外稃包圍,具5 脈;腹面為內稃包圍。除去內外稃后,腹面有1 條縱溝;基部胚根處生出幼芽及須根,幼芽長披針狀條形,長約0.5cm。 須根數條,纖細而彎曲。質硬,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微甘。
【麥芽制法】
麥芽:除去雜質。
焦麥芽:取凈麥芽,照清炒法炒至焦褐色,放涼,篩去灰屑。
炒麥芽:取凈麥芽,照清炒法炒至棕黃色,放涼,篩去灰屑。
【麥芽鑒別】
取麥芽10g,研碎,加無水乙醇30ml,超聲處理40分鐘,濾過,濾液加50%氫氧化鉀溶液1ml,加熱回流15分鐘,置冰浴中冷卻5分鐘,移置分液漏斗中,用水20ml分次洗滌容器,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用石油醚(30~60℃)振搖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石油醚層,置45℃水浴上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麥芽對照藥材10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氯仿(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含15%硝酸的50%乙醇溶液,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麥芽功效與作用】
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用于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汗郁積,乳房脹痛,婦女斷乳,生麥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虛食少,乳汗郁積。炒麥芽行氣消食回乳。用于食積不消,婦女斷乳。焦麥芽消食化滯。用于食積不消,脘腹脹痛。
焦麥芽:消食化滯。用于食積不消,脘腹脹痛。
生麥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氣。用于脾虛食少,乳汁郁積 。
炒麥芽:行氣消食回乳。用于食積不消,婦女斷乳。
【麥芽用法用量】
9~15g;回乳炒用60g。
更多相關閱讀請點擊:各種中藥的功效與作用匯總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guī)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