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云是我國著名中醫(yī)專家、中華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會氣管炎哮喘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廣東省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臨床50余載,在中醫(yī)藥防止支氣管哮喘(以下簡稱“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癥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guī)煆淖笥?,獲益匪淺,現(xiàn)將孟慶云治療支氣管哮喘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1.中西醫(yī)結合分析病機
哮喘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在各種應激因素作用下,機體通過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HPAA)而合成和分泌糖皮質激素。內源性糖皮質激素起著重要的抗炎、抗氧化、調節(jié)Thl/Th2平衡的作用,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機制。哮喘反復發(fā)作,可導致HPAA抑制,使內源性糖皮質激素分泌相對不足。孟師認為,腎陽虛與HPAA功能紊亂相關,腎陽虛者多存在內源性糖皮質激素分泌不足,則致哮喘反復,難以根除?,F(xiàn)代研究也已發(fā)現(xiàn),HPAA功能紊亂是腎陽虛的本質特征之一。從中醫(yī)學角度看,腎為氣之根,腎陽虛則氣失攝納,氣逆于上,則喘息發(fā)作。另外,哮喘患者多合并有肺脾氣虛。肺氣虛,肺不主氣,衛(wèi)表不固,則機體抵抗力低下,易于感冒或發(fā)生過敏;脾失健運,內生痰濁,阻于氣道,成為哮喘發(fā)作的夙根。病程長者還可出現(xiàn)痰郁化熱,或痰郁釀瘀,或氣虛無力行血,血停為瘀的現(xiàn)象。如此臟腑失調,因果交替,最后可導致哮喘患者寒熱虛實錯雜的復雜病機。
2.創(chuàng)立溫清補固法
根據哮喘的病機特點,孟師創(chuàng)立了“溫清補固法”。所謂“溫”,即溫腎陽,“清”則兼指清痰熱和清瘀血,“補”即補益肺脾,“固”即固腎納氣,并根據不同患者體質特點進行加減用藥,從而達到補虛瀉實、納氣平喘之功,可較好地控制病情,減少哮喘發(fā)作次數。
由于腎陽虛,分泌糖皮質激素不足是哮喘發(fā)病的根本因素。故孟師在上述四法中尤其強調以補腎溫陽為核心,在臨床上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補骨脂、骨碎補等藥味?,F(xiàn)代研究表明,這些補腎溫陽藥確實可調節(jié)HPAA的功能,改善炎癥狀態(tài)和機體固有的抗炎機制。此外,還常使用蛤蚧等以固腎納氣,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平喘效果。
對部分久病患者,痰濁易于郁而化熱,故孟師治療哮喘還常兼顧清化痰熱,藥用石膏、黃芩等。此外,若哮喘發(fā)展到肺氣腫、肺心病階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和組織細胞學的改變。哮喘首損于主氣之肺臟,氣不運血,血瘀痰阻,痰氣瘀結。故清瘀血有助于祛其伏痰,氣順痰消,哮喘自可平伏。對此,孟師多使用桃仁、地龍、蘇木等可擴張血管、疏通血流、改善微循環(huán)的藥味。
因多數哮喘患者御邪能力低下,易感冒、過敏,使病情反復,故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冒及抗過敏是防止哮喘重要一環(huán)。在哮喘緩解期通過補益肺氣,健運脾土,使衛(wèi)表得固,夙根生成乏源,從而使病理變化向著有利于機體機能修復的方向發(fā)展。
孟師臨證還常根據哮喘患者不同體質特點進行加減用藥。如以陽虛為主者,癥見畏寒肢冷、痰白稀、小便清長、夜尿多等,則適量加大溫腎陽劑量,減少或不用清痰熱之品;若瘀象明顯,證見口唇紫黯、舌黯、舌底絡脈迂曲、脈弦澀等,則加三七、桃仁、紅花等;如有心悸,則加用合歡皮、酸棗仁等。
3.以中藥聯(lián)合穴位注射增強療效
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療法對哮喘發(fā)病機制中的重要炎性介質有抑制作用。穴位注射療法通過針刺對穴位的刺激與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以及藥物吸收過程中對穴位的刺激等不同途徑,產生對機體多系統(tǒng)、多水平、多方面的調節(jié),可達到有效治療哮喘的目的。孟師臨證常使用核酪注射液注射定喘、大椎、肺俞、足三里、豐隆等穴位,聯(lián)合中藥湯劑口服,療效穩(wěn)定可靠,尤其是對激素依賴型哮喘患者,通過中藥聯(lián)合穴位注射,可較快地減量或停用激素。研究發(fā)現(xiàn),對以上穴位進行注射治療,可調整HPAA功能,使患者糖皮質激素水平明顯上升。這對于哮喘的治療,尤其是改善激素全身性療法產生的HPAA抑制具有積極作用。
4.典型病例
患者,男,58歲,有支氣管哮喘病史,2005年6月,因反復喘息50余年再發(fā)2個月就診。癥見短氣息促,動則為甚,痰多倦怠,面色不華,舌淡黯,苔白,脈沉細。平素一直使用強的松片及氣霧吸入劑。辨證屬肺腎虧虛,痰濕瘀阻。予以“溫清補固法”患者服上方2月余及連續(xù)泡腳3月余后,下肢麻木和皮膚瘙癢好轉,全身乏力好轉,上半身汗多,眼睛干澀,納眠可,大便黏。下肢血管B超示雙足背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右股靜脈輕度反流。于上內服方加莪術15g、海藻30g。外用泡腳方不變。繼續(xù)治療3月余后,下肢麻木及瘙癢好轉,乏力改善。
按:本案屬脾氣虛弱、痰瘀阻絡之證。乃病久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流瘀滯不通所致。仝師運用自擬泡腳方與內服方結合治療。內服方中黃芪大補脾氣,可補虛通絡;桂枝辛溫,溫經通絡,更助黃芪溫陽**;白芍性寒味酸,養(yǎng)血斂陰、緩急止痛;桂枝與白芍相伍,辛酸并用,一散一收,開痹通絡,發(fā)散而不傷正;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通絡,更助白芍濡絡;水蛭粉和酒大黃活血通絡。外用泡腳方疏通絡滯、溫經通絡。復診時B超示下肢動脈斑塊已形成,故內服方中加莪術破血逐瘀、海藻軟堅散結。仝師治療痰瘀互結的糖尿病合并動脈斑塊形成時,經常使用該藥對,屢獲效驗?;颊呓泝确屯庥盟幹委煱肽旰?,諸癥改善。
小細胞肺癌(SCLC)是一種難治、預后極差的肺癌亞型,其特征是快速生長和早...[詳細]
復雜膽道結石作為肝膽外科的重要疾病,因其病情復雜、多樣化特點,對診療技術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