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精神科醫(yī)學進展 > 【綜述】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證據
過去40年來,Aaron T. Beck及同事們在治療模型中提出認知行為療法(CBT)并不斷加以完善,該療法已成為門診患者抑郁和焦慮癥的一種首選方法。除了其作為較輕精神障礙的***治療手段,研究者們一直在努力探討CBT在更嚴重精神障礙中的作用。近期,一篇綜述探討了CBT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更嚴重或治療抵抗性心境障礙的證據,還提出了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醫(yī)脈通小編在本文中摘選了CBT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部分,以饗讀者。(文獻來源:World Psychiatry 2014;13:244–250)
盡管很多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從抗精神病藥物中獲益,但相對少的患者能夠真正完全康復,很多癥狀緩解的患者其心理功能還有很大的余地去改善。輔助使用社會心理治療,包括更多的康復干預和個人心理治療,可以拓寬治療的益處。
支持CBT療法用于該疾病的第一代隨機對照試驗在20世紀90年**始出現(xiàn)。目前已經有50多個隨機對照試驗,一些薈萃分析和敘述性文獻綜述。結果普遍是陽性的,指南也已推薦CBT在精神疾病中的應用,尤其是耐藥性的病例。通常情況下,療效量的范圍是0.3-0.5.
其中一項最有影響力的薈萃分析中,Wykes等發(fā)現(xiàn)針對癥狀(33個研究)的平均效應量為0.40(95%CI,0.25-0.55),對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功能、情緒和社會焦慮都有顯著的效果。研究指出,在12個使用最嚴格方法的研究中,效應量會稍小一些。
在最近的薈萃分析中,Truner等納入了48項調查心理干預療法治療精神疾病的隨機對照試驗,包括3295名參與者。結果發(fā)現(xiàn)CBT相比于其他干預措施在降低陽性癥狀上更為有效(g=0.16)。CBT比交友幫助對于整體癥狀更為有效(g=0.42),比支持性咨詢對陽性癥狀更有效(g=0.23)。
這些薈萃分析的一個不足就是高度異質性:研究多樣,包括不同患者群體,不同類型的CBT其強度等級也不同。然而,即使對CBT的批評性觀點也承認,相比于單獨藥物治療,CBT確實存在很小的效應量優(yōu)勢。
一個持續(xù)存在的問題是CBT在那些需要最大量幫助患者中的應用,即那些對多種抗精神藥物治療抵抗的患者。Burn等的薈萃分析直接關注了這一問題,在治療完成和隨訪時觀察輔以CBT對耐藥患者的作用,納入了12項隨機對照試驗,包括639名患者。其中,552名患者完成了治療后評估。治療后發(fā)現(xiàn)輔助CBT對于陽性癥狀(Hedges'g=0.47)和整體癥狀水平(g=0.52)有總體獲益,這些益處在隨訪時一直維持(分別為0.41和0.40)。
一些具體癥狀例如指令性幻覺,有針對性的薈萃分析給出了陽性結果。最近一項特別關注陰性癥狀的研究同樣表明輔助CBT具有統(tǒng)計學和臨床意義的好處。在早期精神病,有攻擊行為史和拒絕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中也有成功的研究。一項研究觀察CBT在濫用藥物的精神病患者中的作用,發(fā)現(xiàn)輔助CBT可以明顯改善結局,但是,另外一項動機訪談聯(lián)合CBT的研究沒有發(fā)現(xiàn)陽性結果。
CBT在整體效應程度和對比支持療法上還存在爭議,但最近在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舉行的一場辯論中,參與者拒絕承認CBT用于精神病已經被夸大這一觀點。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顯示,精神科住院部...[詳細]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擴展性”;...[詳細]